磁性編碼器

磁性編碼器以多極磁體與磁感測器為核心,將旋轉或直線位移轉換為電訊號,具有抗汙、抗粉塵、抗振動、溫度範圍寬、安裝容差大的優勢,是工業自動化、汽車與重載設備、機器人和戶外裝備中的常用位置回授元件。


什麼是磁性編碼器(What is a Magnetic Encoder)

磁性編碼器是一類利用磁場週期性變化來量測位置與速度的感測系統。典型結構由磁體(多極磁環/磁帶/徑向或軸向充磁磁鋼)與讀頭(磁感測晶片與訊號調理電路)組成。讀頭在規定氣隙內感知隨位移變化的正弦/餘弦(sin/cos)訊號,經類比前端與插值/解碼後輸出增量 A/B/Z正弦/餘弦 1 Vpp(或電流制 11 μApp),或絕對位置SSI / BiSS / SPI / EnDat 等)。
相較光學編碼器,磁性編碼器環境適應性更強、壽命長、成本更優;但在極限解析度線性度細分誤差(SDE)方面通常略遜於高階光學方案。


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1) 磁感測技術

2) 訊號形成與角度解算

3) 速度與頻率關係(純文字公式)


分類(Classification)


輸出與介面(Outputs & Interfaces)

類別 訊號樣式 典型情境
增量方波 A/B(+Z),TTL/HTL/RS422 PLC 高速計數、速度環/位置環
正弦/餘弦 1 Vpp、11 μApp 高解析插值、低 SDE 應用
絕對序列 SSI、BiSS-C、SPI、EnDat 2.2 絕對位置、多圈計數、診斷
匯流排/工業乙太網 CANopen、EtherCAT、PROFINET(經介面模組) 多軸同步、遠距與線上診斷

關鍵參數(Key Specifications)

指標 典型範圍/說明
解析度 旋轉:12–18 bit(Hall/AMR),18–20+ bit(GMR/TMR 與插值);線性:本體 5–50 μm 柵距,插值至 1–5 μm,優質可達亞微米
角度精度 旋轉絕對:±0.05° ~ ±0.5°(取決於磁體與偏心)
重複性/抖動 重複性優於 ±0.05°;抖動隨 SNR 與插值時脈而變
細分誤差(SDE) 通常優於 ±0.1°(高階 ≤ ±0.03°);線性型以 μm 計
磁氣隙 0.5–2.5 mm(視磁體能級與感測陣列而定)
極距/極對 磁環常見 2–64 極對;磁帶極距 2–5 mm 常見
最大速度 機械轉速可達 >10,000 RPM;線性 >3 m/s(依介面)
溫度範圍 −40 °C ~ +125/150 °C(車規等級),需溫漂補償
抗汙/防護 IP50–IP67;對油霧、粉塵、冷卻液友善
EMC/ESD 滿足工業/車用 EMC 要求,差分與遮蔽設計關鍵

註: 實際性能受磁體材質與充磁品質、偏心/傾角、氣隙、遮蔽與演算法補償共同影響。


磁體與機械設計(Magnet & Mechanics)


誤差與補償(Error Sources & Compensation)


與其他技術對比(Comparisons)

技術 解析度/精度 環境適應 成本 典型應用
磁性編碼器 ★★★☆(可至 18–20+ bit) ★★★★★ ★★☆ 工業/車用、惡劣環境、長壽命
光學編碼器 ★★★★★(nm/arcsec 級) ★★☆ ★★★★ 精密機床、計量、半導體平台
電感編碼器 ★★★ ★★★★ ★★★ 高溫/強 EMI、重載機械
旋變(Resolver) ★★☆(類比解調) ★★★★★ ★★★ 高振動/高溫的電機回授
電位計 ★★ 低成本、壽命短/低精度場合

應用(Applications)


安裝與整合要點(Installation & Integration)

  1. 對中/同軸度:旋轉型優先使用定位肩/治具,控制徑向跳動與端面跳動;線性型確保磁帶直線度與載體穩定。
  2. 氣隙設定:依據資料手冊在全溫範圍留餘量;驗證最小 SNR 與最大速度時的幅值裕度。
  3. 佈線與端接:優先差分 RS422 或電流制;阻抗匹配、遮蔽與單點接地,避免環路。
  4. 協定參數SSI/BiSS/SPI/EnDat 的訊框長度、CRC、時序、警報位需與控制器一致。
  5. 冗餘與安全:關鍵軸採雙通道/雙感測與一致性監控(SIL/PLASIL 設計)。

標準與法規遵循(Standards & Compliance)

實際遵循項目視產業與專案要求裁剪。


選型指南(Selection Guide)

  1. 目標精度:角度精度/線性度、解析度、SDE 與抖動目標。
  2. 感測技術:Hall(成本優先)/AMR/GMR/TMR(解析度與溫漂優先)。
  3. 磁體方案:多極環/磁帶/單磁鋼;極距與尺寸、材質與溫度等級。
  4. 輸出介面:增量/正弦或 SSI/BiSS/SPI/EnDat;是否需匯流排閘道與線上診斷。
  5. 環境與壽命IP 等級、溫度/油霧/粉塵、抗雜散磁;車用或戶外需車規/耐久。
  6. 機械與氣隙:允許對中誤差、氣隙視窗、轉速上限;裝配治具與批量一致性。
  7. 補償與校準:是否支援溫度/諧波/線性化 LUT;出廠或在位標定策略。
  8. 安全與冗餘:功能安全等級、失效安全(fail-safe)與故障監測介面。

參考與術語(Glossary)


總結:掌握磁性編碼器的感測原理、磁體與機械設計、介面與補償策略,並結合目標精度與工況做出正確選型,可在惡劣環境中實現高可靠、長壽命、可診斷的運動控制與位置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