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編碼器
光學編碼器以光柵與光電偵測為核心,將旋轉或直線位移轉換為電訊號,是CNC 工作機械、半導體平台、精密量測、機器人與高階自動化中的主流位置回授元件。憑藉高解析度、低細分誤差(Sub-Division Error;SDE)與優異的重複性,光學編碼器廣泛應用於奈米至微米級定位。
什麼是光學編碼器(What is an Optical Encoder)
光學編碼器是一類透過光源—光學光柵—光電偵測鏈路取得位置信息的感測器。其核心由具有週期結構的碼盤/光柵尺(Scale/Disk)與讀頭(Readhead)構成:讀頭在規定的光學間隙內讀取光柵的透射/反射所形成的條紋或干涉訊號,經類比前端(AFE)與內插/解碼電路處理後,輸出增量 A/B(可含 Z 參考)、正弦/餘弦 1 Vpp,或絕對位置序列資料(SSI/BiSS/EnDat 等)。
依運動形式分為旋轉式光學編碼器(碼盤)與線性光學編碼器(光柵尺)。相較於透過螺桿/齒條的間接推算,線性光學編碼器可實現直接量測,可顯著抑制背隙、螺距與熱伸長造成的定位誤差;旋轉式光學編碼器則為馬達與轉台提供高解析角度與速度回授。
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1) 成像式莫爾條紋(Imaging/Moiré)
- 結構:光源(LED/VCSEL)→ 準直/成像光學 → 遮罩/相位光柵 → 感光陣列。
- 機制:標尺與讀頭內參考柵相對位移產生莫爾條紋,形成近似正弦/餘弦訊號;再經內插與幅相校正以產生高解析位移。
2) 乾涉式/相位光柵(Interferential/Phase Grating)
- 機制:繞射階次的相位差隨位移線性變化,疊加後形成高純度正弦訊號;具更低 SDE 與更高解析度潛力。
3) 透射 vs 反射
- 透射式:玻璃/陶瓷基板;訊雜比高、線性度佳,適合潔淨環境與高精定位。
- 反射式:金屬化或鍍膜反射光柵;結構緊湊、安裝友善,但對汙染較敏感,需良好密封與氣幕/刮刷。
4) 增量與絕對輸出邏輯
- 增量式:A/B 正交脈衝(相差 90°),方向由相位先後判定;Z 參考每行程/每圈一次。
- 絕對式:任意位置輸出唯一碼(Binary/Gray),可帶診斷、溫度與狀態暫存器。
解析度(線性)近似: Δx ≈ p / (N × M)
其中 p
= 柵距,N
= 類比內插倍數(如 100×),M
= 數位倍頻係數(典型 4×)。
旋轉編碼器等效角解析度: θ_res = 360° /(線數 × 4)
分類(Taxonomy)
- 依運動形式:線性光學編碼器/旋轉式光學編碼器(碼盤)
- 依輸出:增量式(TTL/HTL/RS422、1 Vpp/11 µApp)/絕對式(SSI、BiSS-C、EnDat 2.2、並列)
- 依光學實現:透射/反射、成像式/乾涉式、振幅柵/相位柵
- 依封裝:開放式(高動態、低摩擦)/密封式(IP65–IP67,抗油霧與冷卻液)
- 依量程/基材:玻璃/陶瓷(低 CTE)、鋼帶(長行程)、鍍膜反射柵等
關鍵部件與訊號鏈(Signal Chain)
- 光源與光學:LED/雷射,準直/聚焦決定照度均勻度與溫漂;需進行老化與功率閉環補償
- 光柵/碼盤:柵距
p
、占空比與相位精度決定訊號純度與 SDE - 感光陣列/AFE:多通道擷取,自動增益/偏置/相位平衡(ABC 校正)
- 內插/編碼 ASIC:幅相校正、橢圓度補償、數位濾波與 jitter 抑制、協定編碼與線驅動
- 實體層:RS422 差分、1 Vpp/11 µApp、終端阻抗與電纜佈線(遮蔽/接地)策略
輸出與介面(Outputs & Interfaces)
輸出制式 | 典型訊號 | 說明 |
---|---|---|
增量方波 | A/B(+Z),TTL/HTL/RS422 | PLC 高速計數、速度/位置環;長距離優先差分傳輸 |
正弦/餘弦 | 1 Vpp、11 µApp | 超高解析內插;SDE 與 jitter 取決於鏈路品質 |
絕對序列 | SSI、BiSS-C、EnDat 2.2 | 單/多圈絕對值、診斷/溫度/警報暫存器 |
現場總線 | EtherCAT、PROFINET、CANopen | 多軸同步、分散式時脈、線上設定 |
頻寬估算(線性): f_max ≈ (v / p) × edges
其中 v
= 線速度,edges
= 每週期有效邊沿數(如 4× 倍頻)。
性能指標(Key Specifications)
指標 | 典型範圍/說明 |
---|---|
解析度 | 線性:1 µm → 1 nm;旋轉:≤ 24 bit 等效 |
線性精度 | 高階光學:±1~±3 µm/m;標準:±3~±10 µm/m |
重複性 | ≤ ±0.1~±0.3 µm(線性);角度型可達亞角秒級 |
SDE(細分誤差) | 優質 1 Vpp 鏈路:±20~±80 nm |
抖動(Jitter) | 數十奈米量級,受 AFE 與時脈相位雜訊影響 |
相位/占空比誤差 | A/B 相位 90° ±(1~5)°;占空 50% ±(2~10)% |
速度能力 | 線性 > 1 m/s,旋轉可至 > 12,000 RPM(視介面而定) |
環境等級 | IP40(開放)至 IP67(密封),IEC 60068-2 振動/衝擊測試 |
安裝與誤差源(Installation & Error Sources)
- 氣隙與姿態(pitch/roll/yaw)偏差 → 振幅不均與 SDE 增大
- 阿貝誤差:偏距 × 角度誤差;使量測線儘量通過運動中心或以軟體補償
- 餘弦誤差(小角近似):
e ≈ (L × θ²) / 2
- 碼盤偏心/軸向跳動(runout)(旋轉):引入基波/二次諧波角誤差
- 熱膨脹(CTE):玻璃/陶瓷 CTE 低;鋼帶需熱補償與浮動固定
- EMC/接地:單點接地、合理遮蔽與回流路徑控制,避免共模/地迴路雜訊
校準與補償(Calibration & Compensation)
- 線性映射:以雷射干涉儀/球桿儀(ball bar)量測誤差曲線,載入控制器 LUT
- 熱漂補償:結合標尺/機體溫度與 CTE 模型即時修正
- 幅相/橢圓校正:內插前對振幅、偏置、相位進行自動平衡
- 參考策略:距離編碼參考點可縮短回零距離並提升復現性
與其他原理比較(Comparisons)
技術 | 解析度/精度 | 抗汙/環境 | 典型量程 | 主要短板 |
---|---|---|---|---|
光學編碼器 | ★★★★★ | ★★★ | 中/長 | 對汙染與凝結敏感、安裝要求高 |
磁性編碼器 | ★★☆ | ★★★★ | 長 | 線性度與 SDE 較弱 |
電感式/電容式 | ★★★ | ★★★★ | 中 | 受鄰近金屬/渦電流或水氣影響 |
旋轉變壓器/電位計 | ★★ | ★★★★★/★ | 中/短 | 解析度較低或介面不直觀 |
應用(Applications)
CNC(直線軸與旋轉軸)、CMM 與量測平台、半導體對準/曝光/檢測、精密運動台、機器人關節與減速器背隙監控、醫療影像/放療設備、印刷包裝同步控制、電子貼片/檢測與高速搬運。
維護與故障排除(Maintenance & Troubleshooting)
- 日常:定期清潔(無塵布+適當溶劑)、檢查電纜彎折半徑/遮蔽、監控溫溼與凝結
- 常見症狀與對策:
- 脈衝遺失/邊沿掉落:氣隙超限、汙染遮擋 → 調整姿態/清潔/加裝密封與氣幕
- SDE/jitter 增大:AFE/內插鏈路雜訊、接地不良 → 優化供電/佈線/端接
- 絕對值通訊失敗:SSI/BiSS/EnDat 參數或極性不匹配 → 校對幀長、CRC、時序與阻抗
- 角度諧波誤差(旋轉):偏心/跳動 → 提升同心度與軸承剛性、進行諧波補償
選型指南(Selection Guide)
- 目標精度/重複性(µm/m 或角秒)與動態速度
- 實現原理(透射/反射、成像/乾涉)與柵距
p
- 輸出介面(A/B/Z、1 Vpp、SSI/BiSS/EnDat、總線)與控制器頻寬
- 封裝與環境(開放/密封,IP 等級、是否有冷卻液/粉塵)
- 機械與熱設計(氣隙/姿態公差、CTE、浮動安裝)
- 補償與診斷(誤差映射、溫度/狀態暫存器、線上警報)
- 全生命週期(電纜/讀頭可維護性、備品備件可得性、計量校準能力)
標準與參考(Standards & References)
- IEC 60529:2020(IP 防護等級)
- IEC 60068-2(振動/衝擊/溫溼)
- IEC 61000-6-2/-6-4(工業 EMC 免疫/輻射)
- ISO 230-2/ISO 230-3(工作機定位與熱特性試驗)
- ISO 10360(CMM 驗證)
- ISO 14644(潔淨室環境要求)
總結:全面掌握光學編碼器的原理、指標、介面與安裝/補償要點,可在複雜工況中實現高精度、高魯棒性、可診斷的長期穩定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