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性編碼器
線性編碼器用於將直線位移轉換為電信號(數位或類比),可直接測量平臺、滑台或工件的線性運動,是 CNC 機床、座標測量機(CMM)、半導體設備與高端自動化平臺的核心定位感測器。相比透過絲杠/齒條間接推算位移,線性編碼器提供「直接測量」,可顯著降低絲杠熱伸長、背隙與傳動誤差對定位精度的影響。
什麼是線性編碼器(What is a Linear Encoder)
線性編碼器由標尺(Scale/Rule)與讀頭(Readhead)組成:標尺上存在週期性結構(光柵、磁柵、感應圖案),讀頭在其上方以規定間隙運動、讀取位置信息並輸出電信號。根據輸出形式可分為增量式與絕對式;根據檢測方式可分為光學型、磁性型、電感型、電容型等;根據結構可分為開放式(open-type)與密封式(enclosed/sealed)等。
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光學型(Optical)
- 結構:玻璃/陶瓷光柵尺(或不鏽鋼帶)+ LED/雷射光源 + 光電接收陣列。
- 機理:透射/反射式干涉或莫爾條紋成像,讀頭對週期圖案進行解調、插值。
- 特點:解析度高(nm 級),線性誤差可低至 ±1 μm/m;但對汙染與冷凝較敏感。
磁性型(Magnetic)
- 結構:磁極按固定節距排列的磁帶(steel tape 或柔性磁帶)+ 霍爾/AMR/GMR/TMR 感測陣列。
- 機理:讀頭感知隨位移變化的磁場波形,解算得到位置信息。
- 特點:抗油汙、抗震,安裝容差大、量程長(可達數十米),解析度與精度低於高端光學。
電感型(Inductive)
- 結構:讀頭內激勵與感應線圈;標尺為金屬圖案或導電目標。
- 機理:耦合與渦流效應隨間隙與位置變化,讀頭解調相位/幅值獲得位移。
- 特點:抗汙染、耐高溫、抗電磁干擾,精度介於光學與磁性之間。
電容型(Capacitive)
- 結構:電極陣列 + 帶週期圖案的標尺。
- 機理:隨位移電容矩陣變化,讀頭鎖相/解碼獲得位移。
- 特點:結構緊湊、功耗低;對水汽、金屬鄰近效應較敏感,需要良好屏蔽與接地。
類型與結構(Types & Constructions)
1) 按輸出信號
- 增量式(Incremental):輸出正交 A/B 脈衝(可疊加 Z/參考點),需要控制器計數;可提供 1 Vpp 正弦/餘弦類比輸出用於細分插值。
- 絕對式(Absolute):任意位置輸出唯一码;可為單碼道或距離編碼參考點(distance-coded reference marks),常用 SSI、BiSS-C、EnDat 等。
2) 按封裝與防護
- 開放式(Open-type):讀頭外露、動態響應高、摩擦小;適合潔淨或半潔淨環境。
- 密封式(Sealed/Enclosed):標尺與讀頭置於密封殼體,刮刷/氣幕防護,適合機床與重汙工況。
3) 按標尺材料與形式
- 玻璃/陶瓷光柵:熱膨脹低(CTE 小),µm/m 級精度;需要穩定支撐與溫控。
- 鋼帶/不鏽鋼帶:量程長、可卷繞;CTE 較大,需熱補償。
- 磁帶(帶背膠/夾持軌):安裝靈活、抗汙;線性精度次於高端光學。
- 電感/電容導體圖案:耐環境、結構堅固。
輸出與介面(Outputs & Interfaces)
類別 | 輸出樣式 | 典型用途 |
---|---|---|
增量方波 | A/B(+Z)、TTL/HTL、RS422 | PLC 高速計數、速度環/位置環 |
正弦/餘弦 | 1 Vpp、11 μApp | 高解析度插值(細分 4×~>10,000×) |
絕對串行 | SSI、BiSS-C、EnDat 2.2 | 絕對位置信號、診斷與溫度/狀態資料 |
總線/乙太網 | CANopen、EtherCAT、PROFINET | 多軸同步、長距離、線上診斷 |
最大輸出頻率與速度關係示例(增量方波):
f_max ≈ (V / Pitch) × Edges_per_cycle
- V:線速度(mm/s)
- Pitch:柵距(mm/cycle)
- Edges_per_cycle:每週期輸出邊沿數(例如 4×倍頻)
關鍵指標(Key Specifications)
指標 | 含義/典型範圍 | 備註 |
---|---|---|
解析度(Resolution) | 5 μm → 0.1 μm(磁性/鋼帶);1 μm → 1 nm(光學/干涉型) | 與插值倍數相關 |
線性精度(Accuracy) | ±3 ~ ±10 μm/m(磁性);±1 ~ ±3 μm/m(光學高端) | 以 μm/m 或 ppm 表示 |
重複性(Repeatability) | < ±0.1 ~ ±0.5 μm(高端光學) | 環境與安裝影響大 |
細分誤差(SDE) | ±20 ~ ±80 nm(優質 1Vpp 系統) | 插值時引起的週期性誤差 |
抖動(Jitter/Noise) | 數十 nm 級 | 與類比鏈路和電源噪聲相關 |
參考點 | 單點、距離編碼、雙向識別 | 用於「回零」或建立絕對基準 |
量程(Measuring Length) | 0.1 m → 30+ m | 超長需拼接與補償 |
安裝間隙(Ride Height) | 0.1 ~ 1.0 mm(依原理) | 同時限定偏擺/俯仰/橫擺容差 |
熱膨脹係數(CTE) | 玻璃/陶瓷:~0.5~2 ppm/K;鋼:~10~17 ppm/K | 決定熱補償策略 |
環境等級 | IP40(開放)→ IP67(密封) | 需結合油霧、冷卻液、粉塵 |
安裝與幾何誤差(Installation & Geometric Errors)
- 氣隙/姿態容差:控制讀頭到標尺的高度與俯仰/橫擺/偏擺角度(pitch/roll/yaw),超限會引發信號衰減與 SDE 增大。
- 阿貝誤差(Abbe Error):測量基線與運動中心的偏距乘以角度誤差產生附加位移誤差;應盡量使編碼器測量線通過運動中心或進行誤差建模。
- 餘弦誤差(Cosine Error):編碼器軸線與真實運動方向不平行產生的投影誤差。
- 熱耦合與固定方式:鋼帶/磁帶宜採用浮動/應力釋放安裝,避免溫差引起的拉伸或翹曲;玻璃/陶瓷尺需等溫支撐。
- 接地與屏蔽:讀頭與控制器單點接地,編碼器電纜屏蔽層按規範接地,避免環路與耦合噪聲。
校準與補償(Calibration & Compensation)
- 線性補償:利用雷射干涉儀、球桿儀或精密量塊對全量程進行標定,生成誤差映射表(pitch/roll/yaw & straightness/flatness 綜合)。
- 熱補償:按 CTE 與機體溫度分佈即時修正;高端系統結合讀頭溫度與機床熱模型。
- SDE 降低:選用高品質 1Vpp、優化類比鏈路與插值演算法;保持姿態與氣隙穩定。
- 參考點策略:距離編碼參考點可縮短回零距離;雙向參考點提升再現性。
與其他技術對比(Comparisons)
技術 | 優勢 | 局限 | 典型應用 |
---|---|---|---|
線性編碼器(光學) | nm 級解析度、µm/m 級線性精度、動態好 | 對汙染/冷凝敏感,安裝要求嚴 | CNC、CMM、半導體平臺 |
線性編碼器(磁性) | 抗汙、安裝容差大、長行程 | 精度與解析度低於高端光學 | 自動化輸送、重工測距 |
雷射干涉儀 | 最高精度、可溯源 | 成本高、對環境與折返路徑敏感 | 校準與計量 |
LVDT/電渦流 | 結構堅固、短程重複性好 | 量程有限、線性度受限 | 行程限位/短程精密控制 |
旋轉編碼器+絲杠 | 成本低、方案成熟 | 熱伸長/背隙/螺距誤差影響大 | 中低精度定位 |
應用場景(Applications)
- CNC 機床直線軸(X/Y/Z):在切削熱與負載變化下,仍保持高定位精度與表面品質。
- CMM/測量顯微平臺:奈米級插值 + 誤差映射確保尺寸溯源。
- 半導體設備:光刻/對準/檢測平臺;要求 nm 級抖動與低 SDE。
- 高端列印/包裝/電子貼片:長行程、高速度與精準同步控制。
- 醫療設備:CT/MRI 床台、放療定位系統。
- 物流與大型裝備:磁帶式長行程測距、環境適應性強。
維護與故障排查(Maintenance & Troubleshooting)
日常維護
- 定期清潔(光學:無纖布+無水酒精;磁性:無鐵屑吸附),保持氣隙與姿態穩定。
- 檢查電纜彎折半徑與夾持狀態,防止斷芯與屏蔽層破損。
- 監測環境溫濕度與冷卻液噴濺,避免冷凝與液體滲入。
常見問題表
症狀 | 可能原因 | 排查/解決 |
---|---|---|
信號掉邊/丟脈衝 | 氣隙超限、姿態偏差、汙染遮擋 | 調整讀頭高度與姿態;清潔標尺;檢查安裝剛性 |
抖動/細分誤差大 | 插值鏈路噪聲、接地不良 | 優化屏蔽接地;更換高品質電源/電纜;縮短線路 |
線性誤差大 | 標尺未應力釋放、熱補償缺失 | 重新安裝(浮動固定);標定並加載誤差表 |
絕對通訊失敗 | SSI/BiSS/EnDat 參數不匹配 | 校對時序極性/幀長/CRC;檢查線纜阻抗 |
參考點不穩定 | 距離編碼誤用/汙染 | 清潔參考標記;核對參考點策略與參數 |
行業標準與參考(Standards & References)
- IEC 60529:2020(IP 防護等級)
- IEC 60068-2 系列(振動/衝擊/溫濕/鹽霧)
- IEC 61000-6-2/-6-4(工業 EMC 免疫/發射)
- ISO 230-2 / ISO 230-3(機床精度與熱特性試驗規範)
- ISO 10360 系列(CMM 驗證與檢定)
- ISO 14644 系列(潔淨室環境,半導體/計量場景參考)
說明:標準適用性視設備與行業而定,應結合廠商手冊與工況進行確認。
選型指南(Selection Guide)
- 精度目標:確定系統定位/重複性目標與允許的線性誤差(μm/m)。
- 原理選擇:潔淨/高精優先光學;油汙/振動/長行程優先磁性或電感。
- 輸出與介面:速度環可用增量;高精度與多軸同步優先 SSI/BiSS/EnDat 或 EtherCAT。
- 機械與安裝:確認量程、標尺材料、CTE、氣隙與姿態容差、固定方式(浮動/膠黏/夾持)。
- 環境與防護:冷卻液/粉塵/溫漂 → 選擇密封式與合適 IP;規劃氣幕/刮刷。
- 補償與診斷:是否支援誤差映射、溫度與狀態監測、線上診斷/警報。
- 全生命週期:電纜與讀頭更換便利性、備件可得性、校準與服務體系。
透過理解線性編碼器的原理、結構與安裝要點,並結合誤差建模、熱補償與標準化驗證流程,工程團隊可在複雜工況下實現高精度、長壽命、可診斷的直線定位與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