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器发展史
编码器作为现代工业控制与自动化系统中的核心传感器,其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光学、通信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发展,编码器从最初的机械式角度变换装置,演进为今日具备纳米精度、智能通信和自诊断能力的多功能测量平台。
1940–1960年代:原型雏形与机械时代
- 1940年代,随着军事雷达系统与航空导航技术的发展,德国与英国工程师率先研究出电刷式旋转变换器,用于测量旋转角度。
-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第一种将机械角度转换为电脉冲信号的构想,类似于编码圆盘的雏形。
- 1950年代初,第一批机械式编码器面世,基于电刷接触原理,通过旋转接点触发开关信号。
- 这种编码器通常输出格雷码(Gray Code),被用于早期军事测距仪与模拟计算机中。
特点:
- 完全机械接触,磨损快、信号不稳定
- 信号输出为开关位或模拟电压
- 用途非常有限,主要出现在国防实验设施
1970–1980年代:光学编码器与增量技术的崛起
- 1971年,美国公司 BEI Precision Instruments 推出第一款商用光学增量编码器,引发行业革命。
- 光栅码盘由透明塑料或玻璃制成,表面蚀刻出周期性条纹;当光源穿过条纹,被光电二极管检测后输出A/B脉冲信号。
- 1974年,德国 Heidenhain 首次在其编码器产品中集成零位脉冲(Z通道),用于原点定位。
- 1976年,日本光洋电子(Koyo Electronics)推出工业用增量编码器,进入 CNC 数控领域,推动其普及。
创新成果:
- 非接触式检测提高寿命与可靠性
- 标准化的 TTL、HTL 输出接口出现
- 分辨率可达 1000~5000 PPR
1990年代:绝对编码器与数字控制爆发
- 1989–1992年,欧洲制造商如 Baumer、Heidenhain 开始推出单圈绝对编码器,利用多轨光盘与多组光电传感器生成并行位置信息。
- 1993年,德国 SICK Stegmann 开发出多圈绝对编码器,通过内置齿轮计数器或磁感应感知圈数,实现全绝对编码功能。
- 同期,SSI(Synchronous Serial Interface) 成为行业标准串行通信协议,由德国 Hubner 公司推广。
- 多家厂商研发出可编程编码器,用户可通过软件设定分辨率与输出方向,提升灵活性。
技术突破:
- 编码器断电后依然能保持准确位置(绝对值存储)
- ASIC 芯片集成实现小型化与高集成度
- 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显著提升
2000年代:现场总线、以太网与系统集成
- 编码器开始采用工业总线通信:如 CANopen(CiA 406 标准)、Profibus、DeviceNet 等,适用于多节点网络系统。
- 同期兴起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如 EtherCAT(Beckhoff)、Profinet(Siemens)、EtherNet/IP(Rockwell)逐步成为高速控制系统的主流。
- 2005年,日本 Tamagawa 推出具备冗余安全认证(SIL2)的旋转编码器,应用于电梯、机器人和列控系统。
- 编码器集成温度补偿、数字滤波、自诊断等功能,朝智能传感器方向发展。
趋势特点:
- 网络化通讯替代传统脉冲线缆
- 多圈绝对值范围提升至 30 位以上
- 编码器首次支持热插拔、在线设定、远程更新
2010年代至今:智能编码器、微型套件与无线通信
- 智能编码器(Smart Encoders)支持蓝牙、IO-Link、工业 Wi-Fi,可与 PLC 或云平台双向通信。
- 出现大量适用于协作机器人(Cobot)、AGV 小车、无人机的磁性套件式编码器,尺寸最小可达 Φ12 mm,重量 <10g。
- 高分辨率磁栅式线性编码器(如 Renishaw、RSF)应用于半导体设备,精度达亚微米甚至纳米级别。
- 视觉识别编码器与集成 IMU 的混合传感器正在兴起,可提供 6 自由度姿态数据。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智能化 + 边缘计算:编码器将内建处理器,具备数据预处理、预测维护与边缘 AI 计算能力。
- 多维融合感知:编码器将与温湿度、IMU、力矩、加速度等多种传感器集成,实现全域运动检测。
- 软件定义编码器(SD-E):用户可远程重设分辨率、方向、通讯协议、诊断策略。
- 绿色节能设计:低功耗、无金属摩擦材料、模块化安装将成为新趋势。
- 全球供应链优化:随着全球对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正在推动本地编码器产业能力的提升,包括光栅制造、专用芯片设计、工业通讯协议等核心技术方向。
结语
编码器的发展,映射出工业从模拟到数字、从集中到智能、从封闭到开放的时代变迁。从军事起源到民用普及,编码器的每一次技术跃迁都与精密制造、自动控制、信息通讯等学科密切相关。理解编码器的发展史,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其技术内核,也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未来工业传感器的演化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