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编码器?

编码器(Encoder)是一种传感器装置,用于将物理运动(如旋转角度、线性位移或速度)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以供数字控制系统(如PLC、驱动器、工业计算机)实时监控、反馈和控制。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CNC设备、医疗系统及航空航天等高精度运动控制场景中,编码器是实现闭环控制与高精定位的关键元件。


编码器的分类总览(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Encoders)

编码器可以从多个技术维度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测量形式、输出信号类型、感应原理和通讯接口方式。

1. 按测量形式分类(By Measurement Format)

类型 描述
旋转编码器(Rotary Encoder) 检测旋转运动(角位移),如电机轴、转盘等
线性编码器(Linear Encoder) 检测直线运动,用于机床、定位平台等
拉绳编码器(Draw Wire Encoder) 通过钢丝绳的拉伸实现长行程位移测量
套件式编码器(Encoder Kit) 模块化设计,无外壳,适合微型电机集成

2. 按输出信号类型分类(By Signal Output Type)

类型 描述
增量编码器(Incremental Encoder) 输出相对运动的A/B/Z相脉冲信号,需要控制器持续计数
绝对编码器(Absolute Encoder) 输出绝对位置值,可分为单圈和多圈,断电记忆位置
模拟编码器(Analog Encoder) 输出连续电压或电流信号(0–10V、4–20mA)

3. 按感应原理分类(By Sensing Technology)

感应原理 特点与适用场景
光学型(Optical) 高精度高分辨率,适合洁净高要求场合
磁性型(Magnetic) 抗灰尘油污,适合工业恶劣环境
电容型(Capacitive) 小巧、耐振、低功耗,用于精密仪器
电感型(Inductive) 抗干扰性极强,适合重载机械与高安全要求场合

4. 按接口协议分类(By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协议类型 简介
A/B/Z 脉冲 增量信号标准输出,兼容性广
模拟量接口 适用于传统PLC或早期系统
串行接口(SSI/BiSS) 精度高,实时性强,适用于高端绝对编码器
工业总线(CANopen/Profibus) 结构灵活,支持多节点通信
工业以太网(EtherCAT/Profinet) 实时性高,适合复杂自动化网络

编码器的工作原理(How Encoders Work)

编码器主要由以下结构组成:

  1. 运动元件:旋转轴、直线滑轨或拉绳结构
  2. 码盘/磁带:具备周期性结构,用于位置读取
  3. 感应组件:如光电传感器、磁传感器、电容板、感应线圈
  4. 信号处理单元:将感应信号转换为标准输出
  5. 输出接口:连接控制器,实现实时数据交换

当被测物体移动时,编码器内部的检测系统采集位置信息,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不同类型的编码器采用不同方式来实现这一过程,如光学型利用光源照射透光码盘,磁性型检测磁场变化,电容型检测电场分布等。


编码器关键参数(Key Performance Metrics)

参数 说明
分辨率(Resolution) 单位运动对应的信号数量(如每转脉冲数PPR、位数bits)
精度(Accuracy) 实际值与测量值的最大偏差
重复性(Repeatability) 多次测量同一点时结果的稳定性
最大响应频率 可支持的最大输入运动速度对应的信号输出频率
输出逻辑电平 TTL、HTL、RS422等电气标准
防护等级(IP等级) 如IP65、IP67,代表防尘防水等级

编码器典型应用(Common Applications)


编码器结构与信号示意图

编码器外观图 图1:通用旋转编码器外观

编码器结构剖析图 图2:编码器结构示意,包含码盘、传感器、信号处理器


参考技术标准(Relevant Standards)


术语表(Glossary)

术语 含义
PPR 每转脉冲数(Pulses Per Revolution)
CPR 每转计数数(Counts Per Revolution)
Z 相 增量编码器每圈输出一次的参考信号
TTL 5V 电平数字信号标准
HTL 10–30V 电平输出,高抗干扰能力
RS422 差分输出标准,支持高速远距传输
SSI 同步串行接口,常用于绝对值输出
BiSS 开源高性能串行通讯协议

总结: 编码器是物理系统与数字控制系统之间的关键桥梁。理解其分类、结构、输出与标准,有助于在工业自动化和精密控制系统中做出最佳选型与集成设计。